着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述評

發布時間:2025-07-25 12:49:34 來源:新華社 浏覽:0

近期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爲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會議部署的將來一個時期城市工作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中,“着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是其中之一。

城市,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要以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爲抓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衆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持續攻堅,鞏固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湖南嶽陽,擁長江、攬洞庭,大小河流織成水網,是遠近聞名的“化工重鎮”。曾經,因産業粗放發展,水質惡化、湖面萎縮、濕地退化等問題接踵而來。

爲守護好一江碧水,當地把沿江化工企業生産基地整體轉型,搬遷到了7公裏外,同步進行土壤修複。破解“化工圍江”的同時,實施“十年禁漁”、重塑長江岸線、治理農業面源汙染……如今,長江嶽陽段連續7年水質優良率100%。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萬軍介紹,城市是我國人口最密集、社會經濟活動最集中的區域,也是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強度大、汙染排放集中、生態環境問題集中的區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等爲重點,全面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要看到,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成效仍需鞏固。目前,我國仍有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尚未達標,縣級城市黑臭水體仍需攻堅,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此次會議要求,采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汙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

天津市采取行動進一步加強機動車汙染治理,北京推廣基坑氣膜技術加強工地揚塵精細化管控,山西太原將持續推進城鄉生活汙水治理,上海設立研究平臺聚焦新汙染物人體健康效應等加強研究……

各地加快解決城市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面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協同發力,推動城市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全區叉車電氣化比率達到60%以上,40輛氫能重卡和16輛氫能環衛車投入運行,已建在建綠色建築約1400萬平方米……山東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位於黃河岸邊,入選國家首批減汙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城市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區域。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進一步要求推動減汙降碳擴綠協同增效。

受訪專家表示,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要大力發展綠色産業和綠色服務業,加快城市交通運輸與能源體系融合發展,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改造,嚴格執行建築節能降碳強製性標準,提升新建建築中星級綠色建築比例,加快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等。

浙江省杭州市錢江新城中央商務區,地下車庫實現感應智能照明,屋頂的光伏和雨水回收系統降低用能和碳排放,持續探索建築的綠色節能成效;重慶加快“無廢城市”建設,將進一步提升固廢資源化利用,加快補齊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設施能力短闆;天津市公交車、出租汽車新能源占比分別達到85%和69%,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將進一步推進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

公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指出,下一步各地要從傳統的末端治理轉向生産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通過調整能源結構、産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各方面各鏈條協同發力,統籌減汙降碳擴綠以及高質量發展,打造城市靓麗的“顔值”,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

和諧共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

城市不僅是人類集中生産生活的家園,也是豐富的生物物種栖息地。

作爲超大城市之一,北京市首創自然帶爲動物營造栖息地,營造558處自然帶,通過小微濕地、人工鳥巢、昆蟲旅館等,編織出一張生機勃勃的生物多樣性網絡。頤和園後溪河、翠湖濕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示範區域,已成爲蒼鹭駐足、野兔栖居的城市秘境。

萬軍表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穩定的生態系統爲城市居民提供了優質多樣的綠色空間,維護了城市生態安全,構築了城市“自然之美”;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群落構成城市綠色空間的核心景觀,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的同時,提供遊憩和休閑空間,極大地支撐城市的“生命之美”;發展綠色經濟和生態産業,促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城市生物多樣性賦能城市“生産之美”。

建設美麗城市,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專家指出,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完整性,增加藍綠空間,構建城市自然生態體系。堅持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盡可能尊重山川、河流、濕地的自然特征,更多采用鄉土物種,開展生態保護修複,建設富有生命力的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要堅持全民行動,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讓生物多樣性保護爲城市增光添彩。

神州大地上,一座座美麗城市,將鋪展出一幅幅藍綠交織、草木蔥茏、生物多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