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一圖,讀懂《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

發布時間:2025-08-08 10:52:17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浏覽:0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八部門聯合印發《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爲更好理解和落實《實施方案》,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實施方案》的出臺背景是什麽?

機械工業是爲國民經濟發展、國防軍工建設和民生事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行業,産業覆蓋面廣、産品種類多、産品結構複雜、産業鏈條長、大批量生産與小批量定製共存等特點突出。加快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既是推動行業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撐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舉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近年來,《“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機械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等系列文件先後出臺,堅持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加速推進數智技術在機械工業的推廣應用,我國機械工業數智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建設了一批高水平智能工廠,帶動培育萬餘家省級示範車間和工廠。當前,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數智技術迅猛發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機械工業數智化轉型需向更大範圍拓展、更深程度滲透、更高層次演進。與此同時,機械工業細分行業門類衆多,行業之間在規模體量、生産組織方式、數字化轉型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亟需通過製定《實施方案》,從機械工業自身數字化轉型和支撐其他行業數字化轉型兩方面發力,多措並舉,加快推動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步伐,促進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

二、《實施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什麽?

《實施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要求,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以提質降本增效和價值創造重塑爲目標,以機械工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爲主線,以産品智能化、生産數智化、服務智慧化爲抓手,聚焦企業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需求,堅持創新發展、安全可控,堅持場景牽引、問題導向,研製一批智能裝備、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拓展一批智慧服務,推動機械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爲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堅實的技術裝備保障。

三、《實施方案》的主要目標是什麽?

《實施方案》提出兩步走發展目標:到2027年,數智技術在裝備研發設計、生産製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環節廣泛應用,帶動機械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智能化生産、供應鏈管理水平穩步提升;到2030年,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具體到2027年,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企業占比達50%,建成不少於200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形成不少於200個優秀場景化解決方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到2030年,機械工業規上企業基本完成一輪數字化改造,重點企業的産業鏈供應鏈上下遊實現數據互聯、共享協同,骨幹企業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企業占比達60%,建成不少於500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基本形成系統完備、安全可控的裝備及服務供給體系。

四、《實施方案》部署了哪些重點任務?

《實施方案》從機械工業自身數字化轉型和賦能其他行業數字化轉型兩個方面,圍繞智能裝備、智能製造和智慧服務“三大領域”,實施“四大行動”,提出12項重點任務。一是在機械工業自身數字化轉型方面,聚焦産品智能化和生産過程數智化兩大領域,着力解決自身數字化轉型難題。提出智能裝備創新發展行動,開展共性技術和關鍵部件攻關,推動整機集成創新,加快智能裝備推廣應用。提出智能製造擴面普及行動,加快推進企業數智化轉型,協同推進鏈式數字化轉型,引導區域整體數字化轉型。二是在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方面,聚焦應用場景和新模式新業態創新,不斷拓展裝備産品應用邊界,爲其他行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提供強大裝備支持保障。提出智慧服務拓展提升行動,提升裝備服務功能,培育智慧服務場景,挖掘裝備數據價值。三是聚焦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提出基礎支撐強化夯實行動,完善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網絡與數據安全治理,確保轉型任務落地實施。

五、推進《實施方案》落實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行動方案》發布後,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落實4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強化組織協同。加強部門協同和央地協作,發揮智能製造專家咨詢委員會及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智庫和行業組織作用,引導各類社會資源集聚,形成系統推進工作格局。二是提升公共服務。提升檢驗檢測、質量認證、計量測試、咨詢規劃、安全評估等專業服務能力。提升國家智能製造數據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載體能力,完善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績效評價等指標體系。三是加強人才培養。支持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建設,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加快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四是深化國際合作。充分發揮國際智能製造聯盟、IEC智能製造系統委員會中國專委會等機構作用,推動我國裝備産品、配套服務、相關標準等“走出去”。支持跨國企業在華建設高水平智能工廠、研發中心等,共同建設富有韌性的全球生産網絡。

 微信圖片_20250805151237.png